廉政文化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文化 | 正文
传承红色家风,弘扬家国情怀
作者:李道苏     时间:2021-12-16     资料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浏览次数:

 

传承红色家风,弘扬家国情怀

离退休工作处 李道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2021225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人民日报》20210225日)无数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铸造了历史,用鲜血染红了共和国的旗织。

李德升就是这无数革命先烈中的一位,他也是我从未谋面的爷爷。1945919号,在抗战胜利后的第五天,爷爷就被邓县民团司令丁书恒(外号丁大牙)枪杀了。他的死被蒙上了“狗咬狗”的阴影。直到1985年,爷爷的一位老部下给我父亲写了一封信,告知了爷爷的真实身份。爷爷是一位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革命,我们恍然大悟,从此全家人踏上了漫长的调查、取证、申诉的路程。中国共产党是实事求是的政党,2009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豫政文〔200933号文件,批准追认李德升同志为革命烈士。同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李德升革命烈士证书》。这一天距离爷爷的牺牲已经过去了64年。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烈士所做出的贡献。

李德升,名春旭,字德升,以字行世。189425日(农历腊月三十)出生于河南省邓县高集乡韩庄村一耕读人家。爷爷之所以走上革命的道路同李氏家族良好家风有着很大的关系。

家风是一家的主旋律,它形成家庭的思想体系和行为规范。家风从无形之中、细微之处,影响着子孙后代。

在治家方面,李家遵循的祖训是“耕”与“读”。耕读传家,以书为经,长辈鼓励儿孙种地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种地,要不断地学习进步。在清代,农村没有学堂,李家人就口口相传,长辈教晚辈识字、学珠算、背医书。到了清朝末年,李家终于出了一位秀才,他就是李箴六,即李德升的父亲。李德升更是为李家锦上添花,1917年考上了北京陆军军医学校,成为高集乡第一位大学生。

在兴家方面,李家遵循的祖训是“勤”与“俭”。居家过日子,讲究精打细算。家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要黎明即起,打扫庭院,做到内外整洁,窗明几净;干活要肯吃苦,做事要勤敏,省吃俭用,量入为出;谁好吃懒做,就要受到长辈的谴责,甚至鞭打。李家有句话,叫做“哄住肚皮,哄不住地皮”。李家人非常勤劳,同样的地、同样的农作物,李家的庄稼比其他人家长得好,收成也比其他人家要多。

在安家方面,李家遵循的祖训是“谦”与“和”。长辈依事说理,循循善诱,引导子女明白事理,正派做人。在长辈面前,晚辈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说话要恭恭敬敬;吃饭时,长辈不动筷子,晚辈就不能吃饭;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家里做了好吃的,如包饺子,就是住在村边的乡邻,也要送上一碗。

李德升不仅将李氏家族良好的家风赓续下来,而且还发扬光大,赋予新的内容。

 

崇学尚学,造福桑梓

“五四”运动前夕,众多的社会思潮传入中国。在新思想的启蒙之下,中华民族开始觉醒。一些仁人志士提出了许多救国救民的观点,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革命救国”等等。李德升非常崇拜创办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的张伯苓,一心要向先生学习,兴办教育,造福桑梓。“要让没有钱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这是李德升的夙愿,至今家乡的人们还记得李德升说过的这句话。李德升一生在宛西地区仅初级中学就创办了三所。

宛南中学。1921年,李德升与南阳早期地下党员郭子衡等人一起在南阳市旧察院院址创建了宛南中学,任校长。这所学校是现南阳经济贸易学校的前身。宛南中学的师生由于接受中共地下党的教育较早,思想比较活跃,革命性较强,为宛属各学校树立了典范。

邓县县立初级中学。1926年,李德升应好友邓县教育局局长栗椒岩的邀请,回到家乡创建邓县第一所县立初级中学,任校长,校址在范仲淹创建的花洲书院。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成为李德升终生践行的座右铭。这所中学是邓县历史上第一所初级中学,培养出不少进步学生,如王训谟、李松龄、姚雪垠等。

正德中学。1936年夏,李德升在邓县县城花园北街李家祠堂办了一所“中学生暑期补习学校”,招收学生百余人。暑后,李德升将这所补习学校改为“邓县私立正德中学”。1938年,正德中学迁往张村。在张村,正德中学有了较大的发展,规模最大时有十个班,学生有六百多人,教职工四十余人。为了学校的发展,李德升购置了几百亩地,地契均在正德中学名下。正德中学是一所革命的摇篮。在李德升的影响、支持和帮助下,许多学生和教师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了共产党和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这所学校发展成为“邓州市张村镇高级中学”。

 

创办医院 救死扶伤

1922年,李德升在邓县城内最繁华的地段南关街创建旭升医院,主要开设骨科与外科。“旭升”二字取自李德升的名和字,并有“旭日东升”之意。据《邓州市志》记载:“旭升医院是邓州市近代史上第一所医院,李德升是第一个将西医引入邓州境内的人。”李德升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受到了百姓的称赞:“南阳出了个圣医张仲景,邓州出了个名医李德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德升接受国民政府的任命,担任国民党第一战区58兵站医院中校院长一职(驻地长葛县)。李德升将家里懂医的亲戚和学徒全都带了去,还有地下党的同志,共同救治伤员。徐州会战打响后,大量的伤病员从前线退转下来,李德升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救治了大量的抗日将士,挽救了他们的生命,使他们重返抗日前线。

 

心系人民 投身革命

李德升一心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在南阳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威望,逐渐引起了中共地下党人的关注。1934年,中共北方局宛属工委军事委员吴怀三与李德升取得了联系。1935年秋,经宛属工委组织委员张明河(解放后任北京市公安局局长、河北省副省长等职)批准,李德升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春末,在张明河、吴怀三的领导下,李德升参加了宛西暴动。4月,吴怀三派李德升等人到淅川荆紫关开办广慈医院,以医院为掩护,建立党的地下联络点。宛西暴动失败后,李德升将散落的大量枪支收集保管,陆续送往大洪山区李先念所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

1939年,李德升经党组织同意,任国民党邓县第五区(张村镇)区长。区公所大门的门头上挂着一个门匾,上面赫然写着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李德升的长孙李道本看见这块牌匾,就指着上面的字问:“爷爷,啥叫‘人民’?”李德升指着街上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解释说:“他们就是‘人民’,那些当官的,穿得好的人不是‘人民’,你要记得为他们(人民)谋利益,让他们吃饱,能够上得起学。”道本把爷爷的话记在了心里。

李德升上任以后,在张村疏通河道、治理水患;修渠引水,整治塘堰;引进优质良种,增产增收;整修道路,进行田园规划……他下令:各乡政府、保公所和自然村均设治安室,哨兵在公路上日夜巡逻;各乡政府、保公所和自然村均设卫生所,配置必须的药品和器械,使百姓能够就近就医、及时就医。当时他的腰间长了一个拳头大的痈疮,稍一动弹就会流出脓血,但他忍痛走遍了张村区的沟沟壑壑,鞋也不知磨烂了多少双。由于整日奔波,他患上了严重的沙眼,眼睛都睁不开,还需要用手把眼皮提起来才能看清东西。他自己就是一个医生,但他没有时间治疗自己的病,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和革命事业当中去了。李德升的长子李光泽看着父亲整日忙碌很是心疼,对父亲说:“掘九轫而不及泉,不如独掘一井乎。”意思是说,父亲干的事太多,铺的摊子太大,又是学校,又是医院,又是区长,不如只干一样事。由于党的纪律,李德升无法告诉光泽党的地下工作的实情,也无法解释这几样工作之间的联系,就没有多说什么。

2009年,我来到爷爷牺牲的地方张村进行采访,一些老人说:“我们当年就觉得李区长和那些国民党的官员不一样。”当我和年轻人聊天问他们是否知道李德升时,他们连声说:“知道,知道。”说是老人们告诉他们的。为人民做事的人,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擐甲挥戈 槊血满袖

1944年,日寇进犯宛西,李德升以兴办教育的名义变卖了自己的家产,购买了数百支枪,其中200多支交给了新四军,还有正德中学的三位教师也参加了新四军;另外以200多支枪为基础,组建起五百余人的邓县抗日游击独立大队。抗日游击独立大队与日军、皇协军以及丁书恒的伪民团多次作战,屡战顽敌,大快人心。

这年夏天,美国援助中国抗日的一架飞机,被日军击伤降落在张村附近七里河的沙滩上。村里的老百姓发现了前去营救,但是双方说的话谁也听不懂,美军飞行员被困在飞机上。突然有人想起李区长会英语,四处寻找。李德升得知后非常着急,说一定不能让飞机和飞行员落到日本人手里。他组织民兵和群众将飞机肢解分散隐藏起来,把美国飞行员迅速转移。

 

最后一封家书

1945年春,河南省政府在日军的进攻下悄然迁入朱阳关,朱阳关便成了为期四个月的临时省会。7月初,李德升受县政府的委托到朱阳关,代表地方向省政府汇报邓县沦陷后的情况及向省政府提出减免赋税之请求。

从邓县到朱阳关有数百里之遥,一路山高林密、道路曲折,其间还有数道日军的封锁线。丁叔恒得知李德升外出,企图在通往朱阳关的大路上枪杀李德升。李德升与豫军师长李万如等人,不走大路走山路,绕过了日军的铁网,在党组织的保护下,也躲过了丁叔恒途中设下的埋伏。经过二十二天的长途跋涉,冒着生命危险,历尽艰辛,于721日终于到达了朱阳关。到达朱阳关之后的第二天,李德升利用稍事歇息的空间给光泽写了一封信,报了平安。谁料,这封信却成了李德升留给光泽的最后一封家书。

光泽子承父业,1936年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454月,接教育部命令,河南大学迁往宝鸡。88日,光泽吃完午饭回到宿舍,看见桌子上放着一封信,一看是父亲写的,喜出望外,连读了四遍,然后又把信抄在日记中:


 

(一九四五年)八月八日  农历七月一日  星期三 

 

午饭后归来,忽见桌上放信一封,急视之。知乃父亲所写,喜出望外,读之再四,悲喜交加。父亲在家遭受流离之苦,更连受数次危险,现又代表地方穿过敌人之铁网到省府报告地方情况,共行二十二日之久,可谓苦矣。所喜者全家老幼无恙,今心安矣,特将信录后:

光泽知悉:

余同万如先生绕道于昨日来到朱阳关,代表地方向省府报告地方沦陷后之经过情况与现实应有之请求,三二日内任务完毕仍回本县。余于二月十二日夜同沙姑娘出城,黎明到韩庄,道本母子则于午前携带药品坐牛车下乡,傍晚到庄子上,汝大嫂亦同行。十三日午前即央牛车四辆赴张村,枪支纸烟书籍缝纫机等均运回高集。而敌人于十四日进城,城内损失有麦子二石及杂品若干,架子仍放在城内。张村所失者有杂粮近二十石。因敌人住在校中,桌板损失太多,猪十头、驴一只……。日常随余之枪支约二十余人,皆由咱家养活,未派乡间一文。高集一带之治安,自沦陷后未曾一次有失,乡人甚德之。然对方则嫉妒太甚,曾对余下毒手二次,均未得手。自此以后非熟人不见,而乡邻亦尚能共守秘密。……余此次纯抱息事宁人之旨,决不开罪一人。但有不得已者则属例外。至城方情况,城内有人民复兴委员会由尹业唐、曾经一分任正副委员长。全县分五区,中为刘子常,北为裴文轩,西为王寿山,南路则为宋靖甫,东乡忘记。各乡镇仍旧,有派者有来者。至团队方面则由王乾一任敌宛南自卫军第一纵队司令,下设四个支队有贾子正、刘静庵、孙秀甫及陈毓瑞,还有三个独立大队——张涣然、鲁梁辰、沙子玉。此吾县四月来之概况也。至敌人之兵力在境内时来时往者不过两千之谱,在河口及淅川之上集,与内乡之西峡口三方面损失人数均在万名以上,而三方面之财产不可以数计,尤以此次离乡大块地为多(七月二日失),而吾邓之损失亦大可观。内乡经此次之打击,士气亦少衰,然有志之士如寿山、震夏等则咸欲组织游击队。……日前美机传单有云:留有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余家人口安全,亦云幸事,他尚何患哉,汝应无多虑。

                                      德字 

七月二十二日

 

 

李德升圆满完成了县政府委派的任务,在朱阳关停留了两三天之后,回到了邓县。

 

宁死不屈 血染湍河

李德升所干的一切引起了丁大牙的仇恨。丁大牙本名丁书恒,国民党河南省执行委员,邓县国民抗敌自卫团副司令,他打着抗日的旗号干着降日的勾当。他和日本人商量投降的信件被抗日游击独立大队截获,李德升指示抗日游击独立大队的骨干,只要遇见丁大牙那些汉奸们,有机会就打死他们。受丁书恒的指派,特务范敬修在暗中查明了李德升的真实身份是共产党,而且是邓县的地下联络站站长。丁叔恒得知了李德升的真实身份之后,就更坚定了他要除掉李德升的决心。丁叔恒与县长刘万斯在县城密谋,“叫他(指李德升)不病而亡!不病而亡!”

1945年,丁叔恒于919日派人赶到张村,以鸿门宴的方式将李德升绑架,吊在房梁上严刑拷打了两个多小时。李德升双目怒视敌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未泄露党的半点机密。他用无声的语言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穷凶极恶的歹徒将李德升拖出门外,向他头部连开数枪,将他的尸体绑在镇公所西边的栓马桩上示众,并不准李家人收尸。李德升牺牲时,时年51岁。

 

杞梓连抱  琢玉成器

李德升一心为民的温情、诚挚的爱国情怀,两袖清风的正气、怀瑾握瑜的品格、刚正不阿的风骨、坚如磐石的信仰,是传给后辈的家风,这种家风浸染着革命的色彩,似春雨滋润着后辈茁壮成长。

李德升的长子李光泽,郑州大学教授,全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河南生理学会、心血管学会、老年学会等学会理事;河南省民盟委员会委员、河南医学院民盟总支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德升的长孙李道本,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兼职博士后导师,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道本通信技术实验室”主任。LAS-OVXDMOVCDMA技术发明人。1984年,道本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4 年,道本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Cambridge World Famous)排行前100名世界级专家。2011年,国家为表彰道本对神舟七号所作贡献,为他颁发了银质奖章。

改革开放后,道本作为国家第一批公派留学人员到美国。美国、日本、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看中他的才能,高薪厚禄邀请他加盟,被他一一拒绝。美国一家公司三次将办好的绿卡(永久居留证)送到他的办公室,同样被他回绝。他说:“我爷爷就是为国捐躯的,我们家代代都爱国,我要像爷爷一样,用自己的知识报效国家”。现在道本已过八旬,但他还在为国家的信息工程事业忙碌着。

1989109日重阳节,全国妇联等组织在北京第一次举办“全国金婚佳侣庆祝典礼”,全国有50对金婚佳侣应邀前往,光泽和妻子肖信真是河南省推选的惟一一对进京参加活动的金婚佳侣。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了庆祝大会,陈慕华等首长到会接见了金婚佳侣,颁发了纪念章和象征幸福长寿的铜质奖杯——双鹤杯,并与他们亲切合影。“金婚佳侣”不仅仅是个称号,它既是对光泽和信真辛勤培育孩子成才的最高评价,也是对李家家风的充分肯定。

爷爷您安息吧!如今,您的遗愿今天已经实现,您的信仰已经成为我们的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之曲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激昂奏响。我们身上流淌着您的血,您留下的红色家风会赓续传扬!


 

一、作者简介

李道苏,女,出生于1954331日,汉族,中共党员,教授,李德升烈士孙女,河南邓州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82年至今在河南工程学院工作。曾任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学报主编、河南纺专报主编、编辑部主任,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2000年获河南省高工委、教育厅“两课优秀教师”称号。

现工作单位:河南工程学院离退休干部处(桐柏路校区),电话:132****6586.

身份证号码:****0319****3137**

二、李德生烈士证明材料

说明: G:\04 宣传教育、学习安排\2021年度\01 2021年家声百年长风范永流传红色家书中的廉洁故事系列主题活动方案\01 家书作品汇总\25-3 离退休工作处 传承红色家风 李道苏().jpg

三、红色家书原件照片

说明,李德生的家书当年誊抄在了日记中,照片为当年日记原件。

1.家书第一页

说明: G:\04 宣传教育、学习安排\2021年度\01 2021年家声百年长风范永流传红色家书中的廉洁故事系列主题活动方案\01 家书作品汇总\微信图片_20210517110947.jpg


 

2.家书第二页

说明: G:\04 宣传教育、学习安排\2021年度\01 2021年家声百年长风范永流传红色家书中的廉洁故事系列主题活动方案\01 家书作品汇总\微信图片_20210517110936.jpg


 

3.家书第三页

说明: G:\04 宣传教育、学习安排\2021年度\01 2021年家声百年长风范永流传红色家书中的廉洁故事系列主题活动方案\01 家书作品汇总\微信图片_20210517110943.jpg

分享到: